为加快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广东省农业厅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农发〔2017〕2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并公布了《广东省开展果菜茶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发展循环农业、提升果菜茶药质量效益并重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果菜茶药优势产区、核心产区、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加快转变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方案》为实现绿色生产(养殖)、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促进果菜茶药产业升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可执行的行动办法。
广东年产有机肥原料7700吨 以上利用率却不足40% 近20年来,广东省深入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水果、蔬菜、茶叶、南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受制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利用不足,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影响了果菜茶药品质和生产效益。
因此,在全省实施果菜茶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支持农民利用禽畜粪便和作物秸秆积造和覆盖、生产和增施有机肥,对实现广东省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形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提高果菜茶药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100个万亩果菜茶药标准示范园 实现“一减两提” 在推进3个国家级果菜茶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的同时,在全省建立100个万亩果菜茶药标准示范园,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种植模式,创建一批果菜茶药产品知名品牌。力争3-5年内,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果菜茶药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
“一减两提”目标任务:
1 果园模式改造: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
广东省荔枝、龙眼、芒果、菠萝、香蕉、柑桔、桃、李等水果种植面积大,2015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1704.9万亩,产量1519.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
但受到品种结构和栽培方式等因素影响,部分水果品质差,广东省果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加上大部分果园从山坡地开发而成,设施条件差,且通常为单一种植,无其他植被覆盖。雨季水土流失严重,旱季严重缺水,在生产中有机肥投入不足,偏施化肥现象较为普遍。种种因素导致果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钙、硼和锌缺乏,土层浅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退化。
科学施肥应以有机肥作为基肥为主,采用有机无机相结合;有机肥深施,化肥浅施;适量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等原则,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议推广5种技术模式。
2 菜地模式改造: 多施腐熟有机肥,适量土壤调理剂
广东省是全国蔬菜主要产区之一。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098万亩,总产量3425万吨,在全国排名第四。据了解,广东省大部分菜地由水田改种而成,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但近年来蔬菜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趋势,连作复茬现象普遍,成为复种指数最高的农作物,加上菜地常年过量施用化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酸化等现象。
科学施肥原则是:多施基肥(腐熟的有机肥),适当配施改良土壤酸化的环保型土壤调理剂或生物技术改酸土产品,按照广东省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适时合理施用追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议推广4种技术模式。 3 茶园模式改造:利用绿肥或秸秆还田
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大,201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4.3万亩,总产量8万吨,位居全国第九。广东省大部分茶园处于丘陵山地,土壤贫瘠。据广东省内科研机构调查发现,茶园土壤普遍肥力偏低,60%以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至极缺乏,速效养分偏低至极缺乏,土壤严重偏酸,迫切需要提高茶园土壤肥力。
科学施肥原则是:应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新植茶园可采用种植绿肥或秸秆覆盖还田;以氮肥为主,氮、磷、钾三要素相配合;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相结合。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议推广5种技术模式。
4 南药园地: 以农家肥为主
南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是南药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南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影响中药材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问题是中药重金属、农药残留含量超标。因此,提高南药品质,一方面要严格筛选产地环境,另一方面在种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肥料质量。
科学施肥原则是: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以基肥为主,配合施用追肥和种肥。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议推广2种技术模式。 |